苹果作为一种全球广泛种植的水果,其历史和名称的演变引人深思。现如今,市面上所见的苹果大多源自国外引进的品种,而中国本土的苹果品种却早已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本文将探讨苹果这一名称的起源,以及古代中国和现代日本对这一水果的不同称谓。
古代苹果的别名与用途
在中国古代,苹果并不被称为“苹果”。在西汉时期,贵族们将其称为“柰”,这一名称源自西洋苹果的称谓。柰果的外形虽小,果肉酸涩,但其散发的芬芳使得它在贵族圈层中倍受珍视。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古代的妃嫔们常将柰果与其他香料放在锦囊中,行走时暗香浮动,成为一种奢华的“天然香水”。
公元前2世纪,随着张骞的西域之行,柰树的分布逐渐扩大,尽管在当时的文人中,见过真柰果的人仍然稀少。柰果在古代的用途主要是作为香料,而非食用。这种情况在《盐铁论》中得到了证实,其中提到“一柰抵五户赋”,显示出柰果的珍贵。
林檎的优雅称谓
进入唐朝后,苹果的另一名称“林檎”悄然流行。林檎一词意为“林中飞鸟争啄的果实”,其名称的诗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美的追求。《酉阳杂俎》记载了长安贵族园林中鸟儿争相啄食林檎的情景。唐高宗对林檎的赞赏更是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赋予了其“文林郎果”的美名。
苹果这一称谓的由来
至于“苹果”这一名称,其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佛经。元明时期,西域商人带来的一种果实被称为“频婆果”,而这一名称与林檎的发音相似。在明代,农学家王象晋首次将这种水果正式命名为“苹果”,这标志着“苹果”这一名称的正式确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柰、林檎和苹果的混淆进行了分类,揭示了当时人们对这些水果亲缘关系的困惑。
日本对“林檎”的坚守
与中国的名称变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在称呼苹果时依然坚持使用“林檎”。早在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大师便带回了这一名称。尽管明代中国已普遍使用“苹果”,但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们仍在书信中提及“林檎”,将其视为唐风雅趣的象征。现代日本超市中的“青森林檎”价签旁,仍附有“西洋苹果”的说明,反映出其对传统名称的坚守。
结语与思考
苹果这一水果的称谓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演变,体现了文化和语言的复杂交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名称与现代品种之间的碰撞,让我们不禁思考,未来的水果命名将如何继续演变?这种文化的延续与变迁,是否会在未来的市场中产生新的趋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