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摄影必看:不同光线下白平衡调整秘籍,还原真实色彩!

新手摄影必看:不同光线下白平衡调整秘籍,还原真实色彩!

啥是白平衡?为啥要调它?

刚开始玩摄影,你是不是经常发现照片颜色怪怪的?明明是晴天,拍出来却蓝得像阴天;明明是温馨的灯光,拍出来却黄得像…嗯… 不太健康? 这时候,就该“白平衡”出场了!

简单来说,白平衡就是让相机“理解”不同光线的颜色,然后告诉相机:“嘿,不管啥光,白色就应该是白色!” 这样,其他颜色才能跟着“站对队”,还原出真实的色彩。

想想看,咱们的眼睛很厉害,能在不同光线下自动调整,看到真实的颜色。但相机不行,它需要你告诉它现在是啥情况。所以,调整白平衡,就是帮相机“看”得更准。

不同光线,不同“脾气”

不同的光源,发出的光颜色不一样。专业点说,叫“色温”不同。色温用“K”值表示,K值越低,光线越黄(暖色调);K值越高,光线越蓝(冷色调)。

咱们常见的几种光线,大概是这样的:

烛光/日落: 1000-2000K,非常暖的橙黄色。

白炽灯(钨丝灯): 2500-3000K,暖黄色。

暖色荧光灯: 2700-3000K, 暖黄。

冷色荧光灯: 4000-5000K, 白-微蓝。

正午阳光: 5000-5500K,比较标准的白色。

阴天: 6500-7500K,偏蓝色。

多云/阴影: 7000-10000K,很蓝。

相机里的白平衡选项

大多数相机都提供了几种预设的白平衡模式,直接选就行,很方便:

自动白平衡(AWB): 大部分情况下都挺好用,相机自己判断。但遇到复杂的光线,可能会“犯迷糊”。

日光/晴天: 适合晴天,阳光直射的时候。

阴天: 适合阴天,或者多云的天气。

阴影: 适合在建筑、树木等阴影下拍摄。

白炽灯/钨丝灯: 适合在用白炽灯泡照明的环境下拍摄。

荧光灯: 适合在用荧光灯照明的环境下拍摄。注意,荧光灯种类很多,有的相机还细分了不同类型的荧光灯模式。

闪光灯: 使用闪光灯的时候用。

自定义白平衡/手动白平衡: 这个厉害了,后面细说。

色温(K值)设置: 直接设置色温的K值。

什么时候该手动调整白平衡?

虽然自动白平衡很方便,但有些时候,它也会“失灵”。比如:

光线特别复杂: 比如室内混合了多种光源,窗外是阳光,室内是灯光,还开了闪光灯… 这时候,自动白平衡可能就搞不定了。

你想要特殊的色彩效果: 比如,你想拍出特别温暖的夕阳,或者特别冷峻的雪景,就可以故意调整白平衡,创造出想要的效果。

对色彩要求特别高: 比如拍摄商品、艺术品,需要非常准确地还原颜色,就得手动调整。

手动调整白平衡的两种方法

1. 自定义白平衡(预设白平衡)

这个方法最准确,也最常用。简单来说,就是你告诉相机:“这个东西是白色的!”

操作步骤(不同相机可能略有不同,具体看说明书):

找一张白纸,或者专业的灰卡。 灰卡更准,但白纸也凑合。

把白纸/灰卡放在你要拍摄的环境下,让它充满整个画面。 注意,不要有阴影,光线要均匀。

进入相机的自定义白平衡设置。 不同的相机操作不同,一般来说在菜单里,找“自定义白平衡”或者“预设白平衡”之类的选项。

对着白纸/灰卡拍一张照片。 有些相机是直接拍照,有些相机是让你选择一张已经拍好的照片。

相机搞定! 相机会根据这张照片,计算出当前光线下的白平衡。

2. 色温(K值)设置

如果你了解当前环境的色温, 直接设定。

进入到白平衡设置。

选择色温选项。

调整K值直到画面色彩正常。

实战演练 + 小技巧

室内拍摄:

如果只有白炽灯,就用“白炽灯”模式。如果觉得还是偏黄,就试试自定义白平衡。

如果有多种灯光,试试自动白平衡,不行就自定义。

如果想拍出温馨的感觉,可以稍微降低一点色温(往黄色调)。

室外拍摄:

晴天用“日光”模式。

阴天用“阴天”模式。

日出日落时,如果想拍出暖暖的感觉,可以用“阴天”模式,或者自定义白平衡,甚至可以故意把色温调低。

用RAW格式拍摄: RAW格式能保留更多的图像信息,后期调整白平衡更方便,而且不会损失画质。如果你用的是JPEG格式,调整白平衡可能会让画质变差。

拍摄完后检查直方图。 白平衡正确时, 直方图的颜色分布应该比较均匀。

多练习! 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光线,多试试不同的白平衡设置,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时间长了,你就能一眼看出该用哪种白平衡了。

拍摄人像时, 可以稍微偏暖一些, 让皮肤看起来更健康。

总结一下

白平衡这东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最关键的是多实践,多总结。掌握了白平衡,你就能更好地控制照片的色彩,拍出更漂亮的照片! 相信你一定能成为玩转白平衡的高手!

相关推荐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