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县着力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变输血为造血推动群众稳定增收

来源: 365体育在线网址 |时间: 2017-12-20 09:15 |位置:各县动态

同仁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强根基的重要抓手,通过盘活资源、一村一品、村社合作、因势利导、政策扶助,着力破解同仁县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不断提升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发展村集体经济行政村数从2014年的43个增加至53个,“空壳村”比例由2014年初的67.4%下降至26.3%,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以上的村从2014年的1个增加至5个、5万至50万的村从2014年的12个增加至22个,其中加吾乡协智村、隆务镇隆务庄村、扎毛乡扎毛村、双朋西乡双朋西村等11个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已经突破百万大关。

盘活资源,发展资产收益型经济。充分发挥和盘活村级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以村级或群众个人闲置耕地为基础,对部分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基础设施较好的行政村,进行特色产业的开发,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提高农牧民群众经济效益、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比如,瓜什则乡盘活赛庆村和力吉村草场资源,积极发展草原风情牧家乐项目,力吉村入股牧户178户,年项目收入20.6万元,户均纯收入341元,赛庆村“格桑梅朵草原风情园”入股牧户4户,户均收入2万余元;保安镇盘活浪加村、银扎木村和塞加村等8个村集体闲置土地2610亩以及群众个人闲置土地1260亩用于企业或个人经营性活动,按照每亩每年600元租金计算,全镇可通过出租土地获得集体收益232余万元,每年户均收益350余元。同时,浪加村和银扎木村(塔相滩)将流转的612亩土地用于建设10kv光伏扶贫温室大棚,将光伏产业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带动绿色农业发展,全都村和双处村将各村50万元村集体资金投入到光伏温棚中,每村每年可收益25万元,全都村253户群众每年户均收益988元,双处村193户群众每年户均收益1295元,真正实现了以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一村一品,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抓住各村人文历史、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和地域优势等特色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吸收社会资本等形式进行联合开发或租凭承包经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实现“村企共建,互助双赢”的良好局面。比如,曲库乎乡多哇村利用地下自然水优势,大力开发温泉项目,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收入,每年全村有90万元的集体收入,户均收益可达2156元;瓜什则乡充分利用草原乳业优势,在尕什加村、西合来村、阿旦村和郭进村全力打造“瓜什则牦牛酸奶”特色品牌,每年带动入股牧户增收18万元,入股社员6户28人,户均增收3万余元;隆务镇隆务庄村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把企业市场优势与农户生产力优势相结合,引进黄果饮料加工厂,2017年底,全村参股的266户困难群众每户分红1028元,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1500元,既推动了企业扩大规模再生产,又吸纳农户进入产业体系增加收入,实现了双方效益最大化。

村社合作,发展服务创收型经济。积极推行“党组织+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依托全县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支柱产业,由村级党组织牵头,在有产业基地的村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指导农牧民群众改善生产技术的同时,促进合作社在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比如,扎毛乡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和特色藏文化优势,引导扎毛村和立仓村党组织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经济”,成立了2家藏家旅游接待合作社,入社群众达到1200人,累计收益47万元,立仓村户均收益2264元,扎毛村承包藏家乐接待中心户均收益3000元;双朋西乡充分利用本乡畜牧业优势,在娘加村、科才村两个自然村成立了2个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两村120户517人入股,户均收益可达2500余元;多哇镇交隆务村充分发挥畜牧业优势,整合村集体和群众个人草场21.2647万亩、入社牦牛2140头和羊16370 只,成立了畜产品专业合作社,通过自产自销方式,村集体每年创收可达435万左右,201户牧户每年户均收益达2.16万。

因势利导,发展项目开发型经济。对于有项目资源的村(社),由乡镇党委牵头,积极引导村级党组织对集体资金和资源进行风险评估和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采取自主开发、合资合作、异地购置等方式投资建设产业基地、标准厂房、店面等,实现村集体资本保值增值。比如,保安镇赛加村2016年争取到省扶贫资金212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村集体黄果基地400亩,种植了树苗直径均为3至5厘米黄果树苗14400棵,三年盛果期后年收入预计可达420万元,户均5.4万元。结合每年盛花期和秋后采摘之机,举办踏青、赏花和采摘等观光旅游项目,开辟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黄乃亥乡羊直沟村经过环保评估和村民大会决议,租赁场地开设了5家砂石厂,集体租金收入共计14余万元,全村87户实现分红收益每户1677.8元;曲库乎乡江龙农业村对天然林区资源进行了风险评估和环保评估,投资62.48万元,修建藏式自助野营基地,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经营,每年可创收23万元,户均收益1060元,切实带动了当地群众收入、推进全村集体经济平稳有序发展。

政策扶助,发展扶贫开发型经济。通过建立县级领导联系点、“三联三促”单位结对帮扶、党员干部结对认亲、“三联三促”单位和扶贫(驻村)工作队成员驻点等方式,加大对全县29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力度。通过注入村产业发展资金,解决“空壳”问题,全县29个贫困村集体产业主要涉及购置商铺、建设畜产品冷藏配送中心、奶牛养殖、投资光伏温棚、休闲牧家乐等方面,总投资5403余万元;到户产业项目主要涉及购买商铺、养殖、种植、商贸服务、运输、资产收益等方面,总投资6454余万元,共扶持带动1925户8666人。通过扶贫投资,真正使 “输血”变“造血”,提高贫困村发展经济的能力。


Copyright 2008 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黄南州人民政府主办    黄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信息和网络管理科承办

青ICP备05001123号    青公网安备 63232102000002号

建议使用IE7或更高版本浏览器,1366×768以上分辩率浏览